- A+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据考证泉州老牌坊,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山东德州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石门楼牌坊, 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
古代早期闽南被称作“蛮夷之地”,虽政治、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从唐贞元8年欧阳詹登进士榜至清光绪31年废科举, 泉州就有6人为文状元。
他们分别是: 五代后梁陈逖,后唐黄仁颖,宋代梁克家、曾从龙,明代庄际昌,清代吴鲁。
现在人们会通过奖状授予个人或单位奖励证明书, 放在古代人们则通过更宏伟的“奖状”——牌坊,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的状元郎广而告之。
当然,树碑立匾都要有圣旨才能批建,作为古代为表彰功勋、科第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一般情况下牌坊共有四种等级, 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御制、恩荣、圣旨、敕建。
▼
在泉州东街的东南侧, 有一条被称为“八闽第一街”的状元街。
在这条街上错落分布着 七座原构建复原的状元牌坊,映射着泉州古代先贤们及第登科的荣光。
01
“状元”石牌坊
匾额为宋庆元五年(1199)状元曾从龙纪念坊构件, 前后镌刻泉州六位文状元的大名和科年,显示泉州历史上人文的鼎盛。
上联是“欧阳之后六人亚魁帝榜”,自欧阳詹中进士开创了泉州人科举上榜的先例后,文脉绵延,共出了六位文状元:黄仁颖、陈逖、梁克家、曾从龙、庄际昌、吴鲁;下联是“曾公以来四相辅治龙池”,说的是“龙山衍派”、“一门四相曾半朝”,分别是曾公亮、曾孝宽、曾怀、曾从龙。
02
“白云古地”“太康肇始”两座牌坊
“白云古地”牌坊,背面为 “北辰垂象”四字。
“太康肇始”牌坊,背面为 “见龙在田”四字。
03
“四门学士”“岳献海邦”“海滨邹鲁”
三座牌坊
四门学士坊,柱联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为欧阳詹故居撰题,“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岳献海邦坊,其联对“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系探花黄贻楫为北京泉州会馆撰。
海滨邹鲁坊,语出朱文公,其坊联“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原为泉州州署官衙门联,系泉州名宦王十朋所撰。
04
状元街对面的御史坊
御史坊原址位于东门街,解放初期尚存石牌楼价格,后废。现采用原坊构件,依原样重建于南俊巷北清白源井西侧。
牌坊两面分别刻有“内台执法”和“豸绣承恩”。
“内台执法”的“台”指的是御史台,是皇帝御赐时任巡按直隶御史苏士润,表彰其整顿吏治、严惩贪贿;“豸绣承恩”的豸”指的是獬豸,是司法公正的化身,赐给苏璟泉州老牌坊,表彰其在监察御史任上以农为本,兴教育、办学校、惩贪贿等政务功绩。
文旅清风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古城的老街旧巷,四处是唐宋风韵、风格独特的闽南建筑,这些古老建筑承载了泉州千年的文化,深藏着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故事。其中,不少历史名人同时也是当时有口皆碑的清官廉吏。
为此, 泉州文旅集团纪委(监察专员办)将在此前微信公众号栏目“刺桐寻清风”栏目的基础上,推出“文旅清风”栏目,整合推出泉州街巷及名人故事,和大家一起领略世遗泉州的独特魅力。
编辑 | none
摄影 | 小赖
审核 | 柠七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