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1. 向死而生
净土宗以信、愿、行三大纲领为基础。 其中,愿望是指希望离开被污染的现实世界。 从这一点来看,净土法门实际上已经给人们提供了“自尽而重生”的信息。 也就是说,不必去爱这个地球的痛苦,而应该去取另一个地球的无限幸福。 所以,今生不需要去爱,也不需要惧怕死亡,因为我们死后,会去到一个更加平静、幸福的世界。
这种说法与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先走向死亡”的观点相似。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的真正存在是“解放自己,走向这种不可超越的状态”,“走向死亡”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面对死亡的态度。
面对死亡的威胁和恐吓,净土宗将目标指向来世,用对来世的渴望来减少对今生贪生怕死的担忧。 这实际上是人们对死亡忧虑的理性升华。 为什么要放弃这样的生活? 佛教认为,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是八种苦交织在一起的:出生时,有在子宫里、从子宫里出来的难以忍受的痛苦,这就是生苦;你出生的时候,有在子宫里呆着、从子宫里出来的难以忍受的痛苦,这就是生苦; 容貌、体力、寿命等下降的痛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逐渐显现的是年老之苦; 出生之日,四行不和,身体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这是病之苦; 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财富、地位、亲友、眷属甚至身体都会分离。 这是死亡的痛苦; 当你活着的时候,你所爱的人渴望在一起却又分开了,这是因为爱而分离的痛苦; 是敌人想要逃跑却天天见面的痛苦,是怨恨的痛苦; 内心的渴望往往无法实现,就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痛苦。 痛苦; 由色、受、念、行、识五种所组成的身心瞬间的变化,以及汹涌的烦恼,就是五阴苦。 我们来世去往的极乐国土,就是阿弥陀佛所创立的国土:“彼国众生,不受诸苦,而受诸乐,故名终极极乐。”
通过比较,我们自然会厌倦娑婆的痛苦,欣赏其极乐,从而减少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我们坚信弥陀,愿往生西方,来生会找到比今生更完整、更理想的归宿。 所以,净土宗三藏宗的“许愿”法门,为净土宗修行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所。 解决死亡问题的办法就是向死亡而活:通过放弃今生对物质生活的执着来获得精神和灵魂的解放。 可见,净土法门是一种以死为家的法门,即面对死亡,接受死亡,放下对这段生命的留恋,这就是通过净土获得永生的解脱。下辈子。
因此,净土宗的第一个特点可以说是向死而生,即以无视死亡来超越生死,放弃对这个世界及其身心的留恋和执着,因为有来世将会是一个更加美妙的修行之地。 临终时,受阿弥陀佛指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此,该派以无畏的精神视死为家,以放弃娑婆、仰慕极乐的情怀向死而生。
2.把自己交给别人
在脱离生死的法门中,佛教区分圣道门和净土门。 净土门因其依靠佛陀的慈悲力量来引导人们的特点,被称为特殊的法门。
净土宗非常重视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重要性,其宗派的根基是建立在自身信、愿、名的力量与佛的慈悲受力的共鸣之上。 关于难易法的区别,印光大师在《文钞》中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论述,现录如下:
运用一切法门,持戒,专心智慧,修行到业满、身位空为止。 只有这样,你才能区分生与死。 说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片空白,这并不容易。 斩断混乱,犹如斩断四十里溪流。 想想混乱怎么样? 即使见地再深,嗔痴心仍不断,轮回仍在继续。 再一次,退者数万,进者三四十亿。 如果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你就敢骄傲自己的智慧,而不走如来誓愿所行的道路。 修习净土法门的人必须有真实的信心和真诚的愿望,就像孩子记念母亲一样。 他平时的所作所为并不违背佛法和世俗的友谊。 命终时,受佛引导,往生西方。 即使迷业根本没有断绝,带着迷业往生的人,其所得也比业力完全清空的阿罗汉还要大。 这是因为他们的种姓不同。 当事情解决之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 将这两种不可思议的佛法力量结合起来,自心的力量(这种自力与不依靠佛法力量的自力是完全不同的)就可以完全显现出来。 那些坚固的、仅靠自己力量的人,会对恒河沙数的巨大悬殊感到惊讶。
由此可见,佛力是这里的关键。 如果没有佛力的加持,净土法门就会与其他法门混合在一起,失去它的简单方便。 因此,净土宗,尤其是善导流宗,非常重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和威力神力。 它相信即使是有业障和烦恼的普通人石牌楼,也能通过乘坐阿弥陀佛的大愿轮,成功到达生死的彼岸。
净土宗三纲第一是信仰,即相信阿弥陀佛威力的救度。 当信心建立起来后,修行者就会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产生一种清净的皈依感和感恩感,这与圣道宗所说的“心即是佛,心即是识”不同。 它强调舍己回报他人的思想,这是对阿弥陀佛的一种纯粹的信任。 因此,净土宗的修行人都会放弃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皈依阿弥陀佛浩瀚无边的愿海。 真正相信阿弥陀佛威力的人,往往会对阿弥陀佛怀有无尽的感恩之心,会不知不觉地记念、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
可见净土宗认为众生能够往生西方是心灵互动的结果。 阿弥陀佛的愿力之力,有强大的增上界之力。 在生死大海中,自我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佛力却是浩瀚无边。 打个比方,就像渡过一条数百里之外的大河。 自力更生是指步行者依靠各种游泳技术过河,往往既劳累又危险; 而佛力则依靠船的力量顺利到达彼岸。 这里的船力指的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两者之间的难度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因此,净土宗认为修行者应该放弃自己的努力,回归阿弥陀佛的怀抱。 舍己复人的思想可以说是净土宗区别于其他宗派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3. 指向方块建立相位
净土宗区别于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的另一个特点是,该宗派有非常明确的宗旨和方向。 它反复强调两种存在的存在:西方有一个国土,叫极乐世界,国土里有佛,叫阿弥陀佛。 相比禅宗的“本无”、“华严宗”的法界无碍、“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净土宗的目标无疑更加清晰、明确。
净土宗强调无处不在。 与存在和不存在相比,存在显然更容易把握和操作。 因此,净土宗具有“三善根、锐钝”的特点。 净土宗方力象的特点,任何修行者都很容易掌握。 这里的“方”是方向的意思,指的是西方。 这与唯心论(“法身唯识观”)和自性论(“自性清净佛性观”)对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解释有很大不同。 由于法身是无色的,修行者无法直观地了解它。 因此,需要依靠让修行者集中注意力的形式,即“指向立像”来指出方向(西方净土),建立形式(阿弥陀佛像)。 )对于从业者来说。 这个特点的好处是,修行者只要相信西方有净土、阿弥陀佛,并且愿意往生,就足够了。 “十方众生,诚信快乐,愿生我国,虽有十念,若不生,亦不成佛。” 。 依靠佛的力量,任何人都可以到达极乐世界。
存在与不存在的争论,自古以来就是佛教界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存在总比没有好,或者不存在总比存在好。 争论一直很激烈。 禅宗创始人显然更多地主张无,而净土宗创始人则反其道而行之,指定西方佛教国度和佛的存在净土宗和禅宗的区别,即强调存在。
或许,只有具有大威力的大菩萨,才能无所依靠,即达到“青竹非般若,暗黄花皆法身”的解脱境界。 净土法门提倡无处不在,所以很容易达到这个目的。 修行者有明确的方向,再加上专门、专门的修行,净土宗显然更适合大多数人的能力。 净土宗以“有招”胜“无招”的特点,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成为最受民间欢迎的佛教教派。
4、果位意识
因果是佛教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与佛教其他宗派从因到果的特点相比,净土宗具有“因、心、意、果”的特殊含义。 印光大师在《文超续卷·无量寿经序》中曾对此有更详细的解释:“净土法门如此伟大,一切法皆是理,一切修行皆是性,行皆是行”。极平凡,利益极不凡,其善理是,果地为地心,故证果海,果贯因源。是一代法中的特殊法门,因果不与道法相系。” 因此,净土法称为果地法,而道法则称为因法。 果地法的特点是从佛果出发,反方向修行。 具有“因果海,果贯因源”的特点。
这里的“应”是指包容、兼备,“透”是指彻底了解、不留任何东西,由此可见,在净土宗中,因果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因果未成,果非外因,故曰为因。果是成就之因,因不离果,故名彻底。”海洋的起源是因果的隐喻。” 这说明在净土宗中,因果是一致的、同时存在的,即念佛念佛的因已经包含了成佛成佛的开悟。 与从因到果的彻底修行方法相比,这一特点以其特殊的果地抹去了漫长的修行过程。 同时,它强调因果关系。 一念佛名即可超越,已“尽得佛功德”。 “自功”,故又称“划除”、超越之法。 其超越时间、超越根本的特性,显然比那些需要经过许多劫精进修行、因果各异的法门要优越得多。
对于“划掉”的特点,印光大师曾用“虫咬”来比喻:
古人用一个比喻来解释,把我们这些有迷业的普通人比作竹子最下层生的虫子。 此竹比喻三界。 这种虫子想通的办法只有两种,一是直立,二是横走。 伸出来的东西是从下到上咬的,一次咬一块。 只有把上面的部分咬破了,它才能出来。 这是一种不同于其他修炼方法的方法。 只有断除见、想、想的烦恼,才能脱离三界。 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类。 这些众多的类别可以与竹子的节数进行比较。 当昆虫直立出来时,称为竖立。 譬如,初果圣人净土宗和禅宗的区别,断除一切幻惑,必须经过七生天、七生人间,经过长期修行,才能成阿罗汉,结束生死。 第二个果子也需要一生在天堂并返回人间才能实现第四个果子。 三果中,欲界的杂念、迷惑都已消除。 只有逐渐修习五不还天,才能消除杂念、迷惑,证得四果。 这就是超越三界的无学圣人。 若为钝根第三果,则须生于四天天,从无量空天到无无想天,方能证得四果。 这种提出的方法是如此困难和持久。 最特别的是这种昆虫。 它不是一个一个向上咬,而是只向侧面水平咬一个洞才能出来。 这个方法比贴上去麻烦多了。
由于净土宗有因果的特性,因果相容、相容,修行者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时,就将凡夫心转化为佛心。 佛成果时,可以立即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称其为超凡脱俗的法门更为合适。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