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房山石经》拓印出版
黄秉章
大兴云居寺位于广州市东南75公里处的延庆区。 (图一)丰台造像道藏大藏,简称《房山石经》,是我国唐代石刻艺术的一大瑰宝,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一、刻经的由来
造像道教经典起源于北魏,如山西徐州丰峪的《华严经》、山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徂莱山的《般若经》等。 响堂山唐庸刻《维摩诘经》等多部大乘经典,留下著名的《孤山唐庸刻经铭》,其中记载:
法宝才是可以依靠的。 认为源头有不好的东西,简单的策略不会长久,金券难求,羊皮纸容易灭亡。 于是发出七地印,开七宝信,访莲花书,生命银钩迹,一声道,皆名山。 ……从天同四年6月1日,到武平七年甲戌4月28日……海纳百川,须雅传之。 山因水火而生,这里并没有什么不好的。
对后来道教的佛经铭刻给予了很大的启发。
道教于东汉末年传入民间,经过两三个世纪的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灭佛的重大事件,如东晋太武帝的“魏武之策”、北魏的“周武之策”等。 这几个法难给佛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隋朝统一天下后,道教再次复兴。 后来,静琬吸取了历史的惨痛教训,遵循师父南越慧思的遗愿,下定决心,将石经刻在一个秘洞中,以便万一被焚毁时可以作为经文使用。又诵经文。 景琬创作石经的动机和目的,在他对武德八年、贞观二年、贞观八年以及涅槃经堂刻经的碑文中都表现得非常清楚。
2. 挖掘与拓印
1956年是释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诞辰。 中国道教商会以《拓房山石经》的出土作为纪念礼物。
石景山有石洞九个,下层有七个洞,上层有两个洞。 除下层的雷音洞壁上镶有经文外,其余八个洞窟均用石门封闭。 每个孔洞大小不一,藏品中的经文或多或少不规则地重叠在一起。 另一部分埋于山下云居寺地穴中,以往从未被发掘过。
1956年春,先在石景山上修建民居两栋,作为拓印经书的场所,同时在半山原接待庵内修建作坊五间,作为生活宿舍。 如果山上没有水,他们就得从山下取水。 买菜要到15里外的南上乐村,到12里外的石窝村买副食。 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驴,条件比较艰苦。
4月21日,长城雕塑副总裁周书佳、曾一公先生亲临石景山主持开洞仪式。 经盘首先被运到私人住宅农村牌坊,清洗、编号,然后擦拭。 扩建完毕后又放回原来的洞口,最后还是用石门封住了。 各洞窟所藏经书,大致可分为三种。 小号:高 250 分米,宽 55 分米。 小号:高 160 分米,宽 65 分米。 大:高45分米,宽76分米。 洞内外散落着沙子和经片碎片,实系人为破坏所致。 各老化过程的次数如下:
每块石碑拓片7处,近山上下两侧的碑刻、摩崖造像、经楼、造像、题记、碑刻等拓片共75处。 石景山拓印工作于1957年底结束。
1957年夏,副校长周书家、上海大学考古系主任颜文立志教授、文化部王去非先生、于志超先生来到云居寺研究地窖发掘工作。
据天庆八年(118)智才所著的《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石经塔秘藏记》记载:
有一位老法师同利老法师……因为他到紫山旅游,住在寺庙里,石经还没有完成,他就有了继续修建的念头……4月1日,大安九年(1093年),在寺内开戒坛……所得财物万余元。 付门之人见幽界和尚记录同会圆照师父善定,书写石刻、石印版,双面使用,并在两张纸上刻下经文。 到了大安六年,钱财已尽,功德也已尽……天庆五年(1117年),寺院西南角地面被刺穿一个洞。 。 道宗大臣、同立大师所建石经碑180块。 石经小碑4080块,皆藏于地穴内,其上筑台建塔,有铭文标记,经书皆知。
据天庆六年《大辽省燕京州范阳县玉液山云居寺释迦佛舍利塔志》载:
至辽天庆五年,已刻经近三百部,秘于东风曼巴什岩。 距此塔一步之遥,陵内有石经碑4500块。
这些重要文献为当时墓室的发掘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这座释迦牟尼佛塔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日战争期间被美军摧毁。 塔址已是一座土丘,长满了杂树。 8月1日,土堆先被拆除,8月6日,塔楼全部裸露,保存完好。 平台北侧矗立着三块石块,中间有一个砖洞,外面有一个石盒子,里面是空的。 从这里往下挖,没有找到经文。 于是在塔的南、东、北三面周围挖了一条一米宽的探壕。 8月7日上午,在南面的潭沟东端发现了经文牌,并发现了墓穴的四个基座:南北长19米,东西宽10米,5米。米深。 表层铺方砖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四周筑山墙。 洞中部有1米宽的土墙,南小于北,占整个洞的三分之二。 两个洞窟内的经文布局不同。 东面鳞次栉比,北面纵横交错。 层。 北角有6,295枚,南角有3,787枚,共计10,082枚。 由于山上拓印工作尚未完成,地窖内搭建了一个大藤棚进行保护。 从1958年开始,先在洞窟里编号,然后运到私人住宅进行拓印,年底拓印完成。 历时五年,山上山下的拓印工作全部顺利完成。
三、整理与研究
经丸石刻于隋代大业年间。 历唐、辽、金、元、明历代已有千余年,代代相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石景山九洞的经板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的风化,尤其是靠近洞门的经板,因雨水的渗透而收缩。 盘下端底部风化成长方形,字迹腐蚀严重。 据悉,洞内外散落着许多残岩碎片,其中最突出的是雷音洞。 当时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洞左壁上的18块嵌经盘均出现裂纹,有的已碎成碎片。 靠近窗户的地方搭了一个炕。 拆除后发现,它是用许多经文碎片搭建而成的。 于是当场收集了八十多块,经过仔细清理和拼接后,大体都能拼凑在一起,于是命砌工按顺序复原,幸好原来的雷音洞得以保留。 受这件事的启发,人们认识到应该妥善处理残骸,于是制定了一项规定:凡是散落在洞内外的残骸,无论大小,都要编号、擦擦。 这一举动在后来整理碑文时意义重大,因为许多前人不知道的碑文、铭文等重要材料都是从那些残骸的拼接中得到的。 为研究石经刻刻、石窟营造、刻经推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录。
铭文总共有三万多处,凌乱不堪。 整理工作开始时,首先要求对稿件进行分类,按照经文进行排列。 墓室出土的汉代及两代刻石,每块石上都有经文标题:卷号、编号、志字,便于整理分类,但山上旧经不同。 尤其是靖琬刻经初期,一经只有第一块碑上刻有经书,其余石块从头到尾都是经书,没有编号。 据悉,虽然还存有一些刻有经文的经文,但已被风化侵蚀,已不复存在。 有必要找出它们是哪些经文。 这些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铭文需要分离、拼凑和连接。 有的可以拼凑成完整的经盘;有的可以拼凑起来,形成完整的经盘; 但也有缺石者,需估算缺线数,留空后再装裱。 正如考古学家挖掘古代青铜器的残骸并将它们拼接在一起以恢复其原始状态一样,缺失的部分也被石膏填充。 上述工作非常枯燥繁琐,有时需要数天时间才能完成寻找碑文或拼接碑文。 这需要耐心和细致。 只有逐一核对每一个碑文,才能编制出反映房山石经真实情况的目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编辑、复印、出版。 因此,这是一项非常重要但并非不可能的任务。
过去,中外学者发表了许多关于房山石经研究的专着。 不过,除了石景山的雷音洞可以考察外,其他八个洞窟只能通过石窗的缝隙一睹风采; 《石穴经》尚未出土,很难了解《石经》的全部真相,因此相关解释大多基于猜测甚至误解。 石景山碑刻中,净完贞观二年的碑文称:山顶刊有《华严经》十二卷(图6),但长城上雕刻的具体名称是未指定。 据元和四年(809年)刘基所著的《涿鹿山石经堂志》中提到,靖琬回头修建长城雕塑,直到贞观三年( 631)《涅盘经》圆满完成。 据此推测“涅槃〖FJF〗是精琬最早的长城雕塑之一?〖FJJ〗经、华严经。在整理碑文时,发现了由两块组成的《涅槃经堂碑刻》。残骸,上面写着:
这殿内只有一本石涅槃经,什么也没有留下。 这本书在未来没有佛教的时候留下来作为佛经。
睁。 静琬磕头。 (底部缺失)
这段重要的铭文可以证实《涅槃经》是经琬所刻,并可从石刻的年代无从考证。
1989年,在石景山雷音洞前的石栏下出土了残刻的碑文。 长32分米,宽37分米,厚10.5分米,正面和背面都有雕刻。 (图七)刻于碑上。
杨石碑:
。 叶南姑长此泪,心生悲哀,万是护法之人。 石经有十二卷、十一卷。 这间屋子里,蕴藏着天地无限希望,天亮之时,山势将开七日三更。 得菩提。
印碑:
总的构图是六行〓北投第一行二十石〓第三行十八石十二石〓第六行三石第一行听说这是第一行。 它们都是一样的。 石笺的侧面是经文。 第二条平行线的标题清晰明了。
碑文虽损毁缺字,但从现存文字中仍可辨认其内容和意义。 考证如下:北洋《庚申八年》第四行,据唐太祖李元武德八年(625)地支为“乙酉”,第七行“万为护义”。第八行“石经十二篇”,可见是武德八年经琬刻经的题记。 其内容与靖万贞观八年铭文相同。 至于刻的是哪些经书,可以从碑阴中查到。 碑阴前三行所指的内容,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然而,当我们在整理碑文的时候,发现了一部佛经,共有碑文81处,拓片162处。 唯第一碑刻有铭文:《大泥欢经序》为首,其余八十石皆为经书。 ,而且每块石面上的经文都是不相连的。 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整理和核对,终于发现这81块石头被分成了六组,第一组是17块,第二组是20块,第三组是18块,第四组是11块。石子,第五组是12石子,第六组是3石子。 经文不断地刻在每组石头的表面,直到这组石头的最后一块石头翻回到第一块石头的背面。 以下几组类似于第一块石头背面第六组的末尾。 碑文前三行遗漏字现补如下:
共作六行,北头,第一行十七石,第二行二十石,第三行十八石,第四行十一石,第五行十二石,第六行三石。
这和我们整理的铭文分组一模一样。 至于碑阴第四行“第一行如此,初闻”和第五行“第二次读回第一石”,其含义这两句话可以理解。 房山石经中,只有这部经采用了这种分组方式。 因此,可以确认,《涅槃经》是净琬所刻完成的。 据悉,贞观八年,净万刻《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卷,共177石,前七石亦为一组。 但到了第八块石头的时候,就改为将每块石头的正面和背面的经文连接起来。 这说明静琬在刻完《涅槃经》之后,又继续刻制《华严经》。 这部经的前半部铭文是在这次整理中发现的。 它的后半部分是:
……这部经是为未来佛做经的。 世间若有经,请不要打开。 贞观八年,赐贵司……
但不知道刻的是哪些经书。 此残石已失传,现为旅顺博物馆收藏。 台湾佛教学者冢本义隆博士在其专着《石景山云居寺与造像大藏》中,对“经末记念”的误解。 这次我找到了前半部分:
靖万尊白……今日此山上刻有《华严经》石室……
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净万贞观八年华严经碑刻》。 它原本镶嵌在第八窟的横梁中央。
据悉,还有由24块残石组成的《唐代云居寺石经堂碑》,刻于开元元年。 文中有“旧殿下,建新殿两间”。 老殿指雷音洞,新殿指上层第一、二洞。 这是石景山唯一有关石景建筑石窟的历史记载。
《房山石经》的经末铭文有六千八百多处,是刻经的一大特色,内容十分丰富。 它除了是研究和了解石经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外,还可以弥补史籍记载的不足,同时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的时间。 经皖时代所刻经末无铭文,但逐渐有经末铭文。 尤其是唐代鼎盛时期,每块石碑除了题、卷、名、号、正反面外,甚至还有道友、书法家、刻师、字数的记载。 就以《大般若经》末尾铭文中的商业行会为例:有米行会、大米行会、白米行会、布行会、丝绸行会、小色行会、大丝绸行会、丝绸行会、小型丝绸行会、屠夫行会等商店、肉铺、生铁铺、木炭铺、磨坊、染坊、杂货铺、新货铺、油铺、水果铺、辣椒笋铺、武术铺、丝绸铺、锦铺、浮头铺、靴铺、各行各业等不下30种行会,反映了盛唐时期禹州社会经济的繁荣。
从房山石刻刻经的历史来看,最初经琬只是挑选刻刻了一些重要的大乘经典,并没有提前对全部藏书稿进行编辑校对。 后来几经变迁,几经沉浮,可以说,《房山石经》是一部起源于隋唐、产生于汉代的造像大藏经。 隋唐刻经,无一刻有千字; 辽崇熙十一年(1042年)刻《大宝集经》120卷,前30卷未刻智字。 直到崇熙十五年(1044年),才在第二石背面碑额正中首次发现“鸟”字。 然而,在这10卷中,并不是每一面都被刻上。 据卷三十一至卷四十,石刻共32块,正反面64面,只有30面刻有“鸟”字,不足一半。 至于卷四十一至卷五十,共刻石29块、58面,而刻“官”志的有23面,不足一半。 直到卷五十一,第一石背面在经题、卷下刻有“人”字,才正式成文。 此时已是崇熙十七年(1048年)。 很可能在山上得到了刻有“契丹藏”字样的木刻,并以此作为刻经的底座。 靖琬最初刻经所用的原件,已无从考证。 据石景山王寿泰《山顶石浮杂记》记载:“开元十八年(730年),圣尊公主奏圣人,赐新旧译文四千余卷。唐代,充右府范阳县为石经;传北京崇福寺隐士智胜。” 既然经书是圣人所赐,又由目录学家智胜亲自护送,那必定是经过挑选和修正的官方原著,今日又得《契丹藏经》,将这两本珍稀未处理本作为因此,它是后世所写彩印藏经中错写、误印、脱落、侵入的最准确版本。
“契丹藏”在我国已失传。 直到在山东介休佛宫寺的木塔里发现了藏有十二块《契丹藏品》残片,人们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 在这次校勘和研究中,发现并否定了汉代刻经的依据是《契丹集》。 这除了是我国道教碑刻和藏族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外,也是对汉代文化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廖从太平五年(1027年)起继续刻《大般若波罗蜜经》。 完成521卷600卷后,至崇熙六年(1041年),继续刻制《大宝集经》120卷。 公元1056年刻完成四大部分。 自清宁三年(1059年)起,“蔡”至“科”均用小碑。 到了大安九年(1093年),山上的老酒全部满了。 这时,同利法师来到了云居寺。 他除了继续制作石经,改变经书的选材外,将大碑改为小碑,并用“契丹藏”的卷轴式纸张作为石经的一面。 每石七行十七字,题、卷、数、志字大小相同。 这一改革不仅方便选材,而且便于携带,更方便题跋。 因此刻经的速度加快了,仅仅两年的时间就刻完了44部经文。 这些碑形布局一直延续到晋代。 将这些小碑拓片与出土的“契丹藏”残片对比,行数、字数、志字均一致,证实了良乡汉代碑刻为“契丹藏”碑刻的临摹品。
石经中还有许多失传已久的《志经》。 精选如下:唐不空、廖慈贤两种不同译本的《梵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杏林《佛教最佳密宗陀罗尼集》三十卷。 廖德云吉、非卓续编《佛家大藏经大师名号集》,四孝为其作序,这部《名册》在《致远法宝看通录》中记为《沙门四孝集》,至今仍为后世学者所沿袭。 直到发现了《名集》和《序》之后,我才知道了它的真正作者。 而《房山石经》中还存在一些疑点:
据《白带山志》卷四记载,石刻:
刘先生制作了《佛法修行集》,并题名、保存、书写。 元和十四年,小西天。
而赵之谦则写了一篇幽静的《卜寰宇访碑记》三:
孔雀洞《佛门修行集》及碑文,隶书,柳宗藻,元和十四年,直隶通州。
〖HTSS〗陆姜、刘胜木《宇宙古迹游览记补》十三:
孔雀洞《佛法修行集》碑印,正叔,柳宗藻,元和十四年五月八日。 北洋见过赵鲁、直隶宛平。
颜克君还写了《铁桥进士跋》三篇:
《佛法修行集》元和十四年八月八日。 碑额铭文为刘亲王在汝阳、豫州两节节度使刘先生。 他总是图谋反对他的兄弟,晚年又被他的父亲和兄弟惹麻烦,所以他砍掉了自己的太阳穴,出家为僧。 刻有“佛教修行宝典”的石头应该有几十块。 现在卷三十一只剩下一块石头,已经碎成了三块。
据北隋天竺和尚那觉译的《佛本行集经》60卷,估计要刻石150多块。 但至今,连这部经的残迹都没有找到。 又如《佛说大势本行经》末尾的铭文:《大方便报经经》有七卷,这三卷,共十卷,同页,已刻马鞍洞内。 距北京以西30里处卢沟河以西还有一座小石经。 《华严经》也有八十卷,但石景山上只见到第一卷。 其他79卷在哪里? 上述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4、编辑出版
房山石经全部拓本,经过多年的整理和研究,我对石刻刻经的历史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于是我开始整理一份详细的清单,分为3部分:刻刻10卷隋唐经书,汉刻经十卷。 经书二十二卷,元明刻刻一卷。 全书33册。 鉴于我国《契丹藏》已失传已久,为了使其尽快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首先重印出版了22卷隋刻经文。 此后,隋、唐、辽初刻的《大般若经》后八十卷和元、明刻的经文相继编印。 这是我们的出版顺序。 目前汉刻经22卷已全部编辑出版。 以下为隋刻经千字二十二卷一览表:
房山石经目录(汉刻经)
此次编撰的汉代刻经二十二卷,前五卷属于小经本。 后十七卷为大经本。 但在前五卷中,发现一些经碑是在古刻经书磨损后重新刻制的。 房山石经中,唐大和元年至咸通四年(827-863年)间所刻石经大多刻有佛、菩萨、天王、侍者、飞天、碑额及碑顶有花草。 ,碑额上有许多大字铭文。 这种图案在辽刻的经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它没有完全平滑。 如辽清宁九年(1063年)刻《大方等人大纪经》30卷,现编为《让、郭、游》第三卷。 参见第3卷,第245-298页),共有27块石头。 所用经文与前十七卷不同,而是有大有小,有长有短。 以第197窟、第198窟、第196窟、第7窟269窟、第7窟261窟、第7窟194窟石壁下端唐刻图案最为突出。 据悉,辽刻的《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五百三十三卷(八孔八百一十七)刻有“开成四年八本日记……赵罗清将经书从清朝调山院王全正吉寄来”。大和九年至开成四年。” and volume 551. (No. 8 hole 581) There are inscriptions of ancient posthumous titles such as "Huang Famin, the military envoy of marriage, visited Huayan Hall on May 8th, the sixth year of Dazhong". However, such inscriptions are all engraved on the side of the stele. This is because the Qing Dynasty only smoothed the face and back of the Tang stele, but the side of the stele remained unchanged. Why the Qing Dynasty did this is hard to understand.
Fangshan Stone Classics began excavation and rubbings in 1956, and it has been 37 years since then. After six years of coup, all work came to a standstill. After 1975, the president of the Zhao Puchu Association held a meeting in person, reorganized manpower, and completely cleared and registered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stone scriptures. In 1985, the "Fangshan Stone Classics Editorial Committee Group" was established to edit, reprint and publish. This work requires a lot of work and huge investment, and encounters many difficulties. Under the hard planning of President Zhao Puchu, it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by inheriting the treasures of the ten directions, great virtues and good faith, sharing great hearts, and donating seals. It coincides with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a Taoist Chamber of Commerce. As a commemorative gift, it is also one of the grand events of Taoist culture.
In fact, the value of Fangshan Stone Classics can be evaluated from many aspects. It contains extremely rich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all aspects of gold and ston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political history, social economy, culture and art. According to the "Khitan Tibetan" is 579 ranks, and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ousands of characters, it is inferred that it ends at "Mie"; and the scriptures engraved in the Han Dynasty in Liangxiang now end at the "Ning" in "Shi Mahayan Lun". There are still eleven characters of "Jin, Chu, Geng, Ba, Zhao, Wei, Sleepy, Heng, False, Tu, Mie" that have not been engrave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ome thousand-character inscriptions in the Han Dynasty. , together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Buddhist Practice Collection" and so on may also be hidden in these caves that have not been discovered so far! ? If something can be discovered, it will definitely help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Fangshan Stone Classic.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