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云居寺碑海塔林,峰峦竞秀小西天”。 千年古寺云居寺以珍贵经书闻名于世,并以藏有14278尊石刻道教大藏经而闻名。 1961年3月4日,通州云居寺塔、石经被国务院公布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被市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8年,云居寺由文物保护所扩建为云居寺文物管理所。 2009年注册为云居寺石经博物馆。 云居寺先后被评为首都文明旅游区、首都旅游紫金杯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目前,云居寺文物管理所共有职工72人。 为了保护云居寺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文物古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这支72人的国宝保护队伍在“坚忍不拔、坚忍不拔、一丝不苟、默默奉献”的“房山石经典精神”的带动下,认真贯彻文物工作方针,强调团结、奉献、敬畏、艰苦奋斗,用泪水浇灌收获,砥砺前行。 目标在文物保护和文化弘扬方面实现了新发展、新跨越。
一、坚守文物安全底线,争当云居国宝守护者
为了保护国宝,这个团队的成员有敬畏、有情结、有追求、有目标。 他们自豪地称自己为“云居人”,并成立了自己的“云居你家”工作小组。 为保护国宝安全,管理处建立了完整的文物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制等安全制度,不断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力度,增设专职保安员,改建和完善技防设施,减少物防装备。 从管理处王德军科长到每一位员工,安全工作职责明确,任务明确。 人人都是安全员,确保安全管理无死角。 无论是石经崖,还是石经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云居人乐此不疲。 他们坚持走、看、检查,防患于未然,确保国宝安然无恙。
多年来,在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云居人不仅满足于文物不丢失、不损坏的安全底线,而且还履行职责,努力工作,积极推动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努力实现文物保护、“活起来”。 一是开创房山石经保护新局面,加快推进通州云居寺塔和石经石的实质性保护工作。 《关于延庆云居寺塔和石经——驿路、遗址、部分经洞和石经保护工程文本》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完成了石景山考古调查、地质调查和检查以及石景洞地区环境检查项目。 二是开展云居寺断龙桥抢修加固、云居寺部分纸质经书、木经数字化、云居寺文物陈列馆完善重建等项目。 三是启动云居寺藏清代纸质经文和清代龙藏木经板修复、云居寺文物数字化保护等项目。 四是积极组织推进云居寺石刻文物、造像保护、云居寺唐塔保护等工程。 这些文化保护项目的实施和推进,极大地提高了云居寺的文化保护工作水平。
文保项目已得到上级批准和文保资金支持,并已实施。 云居人心中充满无限感激,脸上洋溢着热情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因为保护云居寺国宝级文物是他们永恒的追求。 文物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在管理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云居人统一思想,密切配合,勤勉尽责,全力保障文物保护工程安全有序实施。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文化遗产弘扬人
云居寺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文化,千年屹立的山门古塔,闪烁着先民无限智慧的国宝,赋予了云居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创新工作的灵感和动力。 云居人不断创新文物传播和推广形式,加强文化交流和展示,努力打造雅俗共赏、大众喜爱的文化品牌。 管理处号召每一位云居人努力做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的宣传者农村牌坊,争做优秀的文化遗产推广者。 对此,云聚人共同努力完成了主要任务:
一是加强馆际交流,打造展览品牌。 云居人齐心协力,跨越千山万水,在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齐齐哈尔博物馆等20多个市级行政区举办了30余场以“中华文化奇迹——北京良乡云居寺历史文化展”为主题的巡回演出。 在市区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走出国门,赴菲律宾、德国举办展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经过不懈努力,云居人多年打造的“中华文化奇迹——北京延庆云居寺历史文化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19年主题展览推广项目。 二是打造精品展示,着力文化品牌建设。 先后推出“千年房山石经赞叹”、“中岭福地塔金经”等20余个基础展览和临展。 此外,还推出了第四届樱花季国学聚会、第五届云居寺太阳经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三是创新展示方式,推出“线上+线下”文化旅游模式。 面对新冠脑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云居人创新宣传展示模式,借助VR、3D等技术手段,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智慧博物馆,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展现云居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保护国宝级文物,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物保护的指示精神,云居人努力实现文物保护、“活起来”。 从文物的安全管理到文物保护项目的实施,从博物馆的展览、国内外的游览到文化活动; 从修经典到研讨,对文物的有效保护,每一次活动的精彩演绎,无不彰显着云居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推动下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云居人将牢牢把握云居寺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独特地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努力谱写文物保护工作辉煌的新篇章。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