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核心提示:凤凰道教转发徐华伟/王水根的文章《观音是男是女?》 《观世音变性始末》,凤凰道教发表此文作为观点。 明天,作者张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观世音在中国是作为男性形象流传下来的。 从道家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成立的。 以下为详细内容:
对《观世音是男是女》一文的批评
读完这篇文章,让人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虽然这个在道家教义中无法成立的问题,被变成了一篇学术文章,并且起到了解答问题的作用,但这不得不让人有些担心尤其是文章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以及具有误导性的引文和考证,让作者如鲠在喉,所以不敢胆怯。 供讨论。
首先我来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篇学术文章,也不认为它能为有兴趣的人起到解答问题的作用。 首先,就道教的本义而言,这些讨论根本站不住脚,因为在道教的意义上,观音大士代表着一种大慈大悲、舍己为人的精神。 不论性别、宗教界限,当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出这些精神时,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观世音大士的转变,无论这个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信基督,还是共产党干部。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讨论观音是男是女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首先,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因为我们从佛经中得知,观音能化无数形象,不只是男女!” 如果你明白这个比喻,你也可以知道这些讨论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在我个人看来,学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只有通过学术阐述,才能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或者能够展现出一些学术思想,并利用这些思想更好地造福人类,这就是学术这个词的价值。 而如果只是为了考证,为了论证,做出一篇肤浅的文章,虽然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进步没有任何帮助,这样的讨论,虽然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浪费' 时间。 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篇学术文章,不如说这是一篇简单的散文,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只是一篇论文,没有什么问题。 所谓百家之争本来就是良好的学术风气,但本文中的一些观点很容易导致人们对道家思想的误解,所以笔者在这里也不胆怯地谈谈个人观点。
先从标题《观音是男还是女?》开始吧。 从道教的角度来看,这个称号并不是创造出来的。 我先说谁是大士,这涉及到道家的一个基本概念。 达西是菩萨的缩写,也是藏语的直译。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图是众生的意思,也称为众生。 菩萨可译为觉众生,意思是使众生觉醒。 大士不仅求证悟真理、解除痛苦,而且要求最高圆满的觉悟,以成佛为目标。 因此,大士是一个有自我意识、了解他人的开悟者,但尚未达到开悟的圆满境界。 他上求成佛,下济众生,救己救人为目的。 凡是有远大志向的人,要救自己和一切众生脱离痛苦,获得究竟的快乐; 使自己及一切众生脱离愚昧,获得圆满觉悟,称为大师。 众生是有知觉、有情感的众生,主要指人类社会中的人。 大石是有感情的,大石理解所有人,帮助所有求助的人。 这是对大石这个词的简单理解。
大石分为十处大石。 从无明开始,可称为殷地大师。 也就是说,当你有帮助别人的想法时,一想到你就是大士。 第十位,相当于佛陀正式进入圆满觉悟的位置。
那么为什么叫观世音呢? 大师因观世间一切众生,为痴业所缚,而发出苦音。 伟大的上师寻求苦恼的声音来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所以他被称为观音大师。 古代因避朝臣李世民的禁忌,简称观音。
据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修颈开悟,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听到一切细微的声音。 无论何时何地,当众生有困难时,只要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会得到他的帮助。 观世音菩萨能化作三十二种应身来治愈一切苦难众生,根据不同的众生显现出不同的形象,表现出大师无所不包的智慧,这就是广大般若。 广大般若,表现在大悲心、大悲心、大喜心、大布施心四无量心。
据佛经记载,观世音早已成佛,法号为“如来佛”。 由于他的大悲心,他逆航而去,救度无边的苦难众生。 当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教化众生时,观世音菩萨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 而这些大悲的逆神,正是道教的基础。 《大日经》中说:菩提心是因,大悲心是根本,方便是究竟。 这句话道出了道家的根源,也道出了佛教大师无数次蜕变的原因:一切以方便救度众生为出发点。
提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涉及道家的另一个基本概念,即“法、报、化”三体的概念。 佛经中记载,一切佛法大师,皆有三身法报。 法身又称自性身。 一切诸佛如来,都有无边真实、恒久的功德。 用现代哲学的概念来说,就是绝对的真理,或者说生命的本来面目。 这也是道教指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依据。
报身又称受身,(一)自受身,如修行无量福慧,从无边实功出发,不断享受广大佛法。 (二)享受身用,如平等智慧所显现的微妙清净功德身、住净土、彰显十地师父、转法轮等。 报身是佛陀上师的功德和智慧所聚集的自然产生的生命形式。 一切诸佛的报身,只有十地上师才能看见。
化亦称化身,如以不可思议神力而来,化为无量形体,与他人化,生于清净土,为诸大儒二乘,未升地,等等。 这句话说的是,因为众生不一样,所以诸佛明师必须化作无数的形体,用最接近众生的生命体和意识,帮助众生早日脱离痛苦,获得快乐。
三身是道教的基本教义。 以上只是对三身的粗浅解释。 由于篇幅所限,希望以后有机会在另一篇文章中深入分析它们。 打个简单的比方,以佛经中常提到的太阳为例,法身如太阳的光明性,报身如太阳的身,化如普照。 希望这个比喻能够帮助你理解。
所以根据佛教经典,观世音菩萨已经圆满成佛果位,他只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显现佛相。 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观世音菩萨具有清净的法身和圆满的报身。 我们所讨论的男、女、众生、长寿,只是相对于师父的“化身”而言的。 需要注意的是,从道家的意义上来说,这种转变只是方便众生而显露出来的一种“相”。 对于众生来说,大师以他们最能接受的生命形式出现; 对于大士来说,这些相只是一种“相”,并没有真正的执着,正如《金刚经》所说:“离一切相,名曰佛。无我相。”无任何人相,无众生相,无生命相,是故须菩提。伟人应离一切相。” 所以,无论观音显现为女人还是女人,都只是观音的一种显现,而且比较简单,打个比方就是,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并不是简单的理解说观音是女人还是女人,这是道教的精微教义,笔者只不愿谈及我个人的理解。
“论观世音菩萨性变原因的探讨”这句话也可圈可点。 因为观世音菩萨的自性清净圆满,又化作无量无边的形相,那么究竟是哪一个变了呢? 女人和男人只是为了人类社会。 大石在中土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中经常以女性的形象出现,但由于中土众生中,男性往往比女性受苦更多,所以大石以这样的相貌来拯救众生。
就讨论而言,就作者而言,我觉得可以到此为止了,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发现还是有几个容易被误解的地方,所以我还是提出一些在此提出异议,供大家参考。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道教。 儒家思想起源于美国。 人们常说,释迦牟尼佛本名悉达多,诞生已有2500多年。 他是个傻瓜。 后来,通过对生命和宇宙的不懈探索,并在和尚的帮助下,他逐渐净化了自己,悟出了生命的真相,获得了觉悟,被称为佛陀。 他是人类精神文明最伟大的导师之一。 老师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理性而深刻的分析人生的方法。 他不关注外在的事物,而是指出个人对于内在发展的责任。 佛说: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一切都取决于你。 我是一名老师,就像一名医生,我可以给你开一个好的药方,但你必须服从自己,照顾好自己。 导师创造了一种学习认识、拓展自己灵魂的方法,从而获得快乐和幸福,开始了他传播精神文明的旅程。 这就是我对道教的理解。
文章称,“印度佛教的观音是女性,是在美国传统道教贬低男性、甚至认为女性只有转为男性后才能成道的背景下形成的”。 这显然是对佛教的误解。 该学说指出,众生平等。 只要是生命,在生命意义上都是平等的。 这是一种更加大气、更加广阔的平等观。 如果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提出来的,那就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了。 所以说禅宗贬低男人,是对佛教的误解。
而指责女性是当时人类所有封建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也正是因为性别、种族、物种的不平等,造成了人类社会的许多不幸,所以佛陀的理论和教义才会得以传播。即使在那个时候。 宽的。 正是由于佛陀提倡众生平等的慈悲思想,历代伟大的哲学家都承认佛陀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之一。
至于文中提到的泰国道教、中土禅宗、藏传佛教,这只是常规的说法。 虽然道教的基本精神并没有因地域而改变,但这只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相应的差异。 传播和推广形式的不同仅此而已,这正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
为了避免您的误解,文中提到的《马努法典》中的一段话存在对男性的歧视。 为了避免大家误会,这里要注明一下,《摩努典》根本不是道教经典普贤菩萨是男是女,而只是当时美国留下的一派经典。 ,与道教无关。
作者在文中说:“释迦牟尼佛创立道教时,道教徒清一色是女性,她们剃光头,斩断与家庭、社会的一切联系,过着禁欲、乞讨的生活,禁止男性入教,将女性与社会隔离开来。”我将他们与魔鬼、魔鬼相比较普贤菩萨是男是女,感觉他们都是道教、佛教、道教的大敌和破坏者。
这段话也会使人们对道教产生很大的误解。 在法轮初转的时候,当时的信徒确实只有女性。 由于当时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女性不仅读书少,而且接受的教育也与女性不同(主要是尊重、爱护、侍奉父母,女性也是父母之一),所以对女性的理解佛念一时无法接触、接受、参与学习。 很多事情经过时间和很多人的不懈努力是可以改变的。 就我们而言,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和进步,甚至没有借助权威(悉达多放弃了王位继承,当时只是一个有学位的学者),仅靠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来改变当时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状态,必须需要时间和巨大的勇气。
剃光人之所以剃光,是为了更用心、更好的学习,所学到的知识是为了传播给人类,让人类社会能够显得平等,能够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所以,真正的佛陀的教诲并不是要断绝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而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反哺社会,服务社会。 其实,在家学佛,不用刮胡子。 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在佛的思想世界里,没有人强迫你做什么。 戒律的设立也是为了让大家的心更加自由。 剃头人乞讨的意义可以用今天的话来解释,那就是不给社会增加负担,不贪图物质生活,告诉人们没有物质的生活也可以幸福。 同时也让人们体验到持戒的快乐。 他们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在当今这个只有物质而没有精神的社会,真正出家的人的存在也能让人感到安心、安心。
将女性与动物、魔鬼相比较,也是违背佛教教义的。 佛是圣人。 他指出,众生平等,包括所有生命,包括植物和人类。 他没有任何区别。 不管是哪部经典,他都是在教你不要分别,这就是佛的伟大。 从众生平等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佛性,都是平等的,包括畜生、魔鬼,只是他们还没有觉醒而已。 女人是与动物和魔鬼相比较的,所以女人也可以与动物和魔鬼相比较,所以从道教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观点是不存在的。
本文作者还表示,原始佛教在创建、巩固、传播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观世音信仰,创造了自己的大师,名为“马头观音”、“马头明王”。 此时的观世音菩萨,无论从形象上,还是从剑法和职责上来看,仍然保留着“二马神童”的特征,其形象仍然是一匹小马。
作者对这段话没有研究,只能表示怀疑。 但笔者知道,密教中的“马头明王”是观世音菩萨的愤怒变化之一,在道教教义中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所以这里不做文化分析。 至于文化形态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是自然的事情。 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否知道佛教并没有影响婆罗门教呢?
至于作者所说的佛教弟子对男尊观世音的身世有许多解释,将他描述为阿弥陀佛的长子,而他的三弟大士智大师则辅佐其父,弘扬佛教,成为阿弥陀佛的弟子。左右侍者、母子并称为西方三圣。
这是道教的一个传说。 这里我就不做考证了。 我只想指出,道教中所说的父子,主要是指弘扬佛法中师徒之间的亲密关系,如藏传佛教中经常提到的兄弟姐妹般的亲密关系。 宗师母女三尊,指的是宗喀巴大师、可助杰、嘉草杰能真正弘扬宗师教义的人。 在道家教义中,西方三圣分别代表慈悲、智慧、力量。 我告诉你,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缺一不可,被称为西方三圣。 他们是否是兄弟姐妹并不重要。
“在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也以男性居多。观世音菩萨是藏传佛教中最受广泛拥护的神。” 这句话说明作者对道教也有误解。 道家教义中没有神学,所以根本不存在观音是神之说。 在道教理论中,神灵属于六界中的天界和人界,都在六界中流通。 像任何众生一样,他们也必须承受业力、果报和轮回。 但大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解脱的,所以大师不是神。 这是作者对道家教义缺乏深入理解而形成的误解。
“莲花手观音”是对观世音菩萨的尊称。 在西藏,观音的俗称是“莲花手”。 完美报身形象,四手各持不同法器村口门楼牌坊,代表道教中“大悲、大悲、大喜、大宅”的四无量心。 作为哈萨克斯坦的第一位女祖先和主要守护神,它是西藏流传下来的观世音达什的变形形象,与达什的完美报身无关。
笔者个人的观点是,观音无论是在西藏还是在华中地区,作为救苦救难的代表早已深入人心。 至于师父的形象,并不重要,只要当地的众生能够喜欢就可以了,只要你能接受形象,就可以逐渐接受大师的精神,然后接受大师的开悟。 对于学者们的学术阐释,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以这些悲天悯人、喜庆宽厚的情怀更好地宣传中信,更好地服务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群? 这是否会有更实际的意义呢? 一点点。 至于大师是男是女,到这里就可以下结论了。 大师既是男人又是女人。 在人类社会中,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当你真正产生了拯救世界的慈悲情结时,而是用行动去履行它。 ,你就是人间的观世音菩萨。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