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余姚沈兄是我们的大学同学,他创业有成,特邀就近的同学到他家乡游玩,我们下榻在沈兄安排的四海大道68号古塘酒店,开启了游玩之旅。
我们曾经登高于一家本地楼层最高的酒店,在楼顶360度欣赏余姚泗门镇风光,在此我们知道了泗门镇地名的由来。原来泗门镇是姚北重镇浙江石牌坊,始建于南宋,至今有800多年历史。古时候境域西南有汝仇湖,水面达十万亩,汝仇湖堤东开四门,以便放水灌溉。村落城镇均因汝仇湖的水门而兴起,四水为泗,故称泗门。
清晨出酒店,向东而行,路边看到一架四柱三门冲天式青石牌坊,牌坊上的图案运用了镂空、圆雕、浮雕等工艺,把龙与狮子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制作的十分精良。枋间有四字牌匾:“民丰物阜”,让人感到这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近看,牌坊石柱上有楹联:“四门敞开,包容古今中外;一江通达,融入八方精华。”上联写得挺自豪,让人联想到泗门是江南古镇,素有“名邦之源”、“阁老故里”之誉,人杰地灵,有深厚的人文优势。下联有点形而上,泗门镇地势低洼,原本容易积水,现在造了北排江,已经不怕水涝了,由此,便有了担当,喜迎八方精华来临。
牌坊的背面也有枋匾“人杰地灵”。也有楹联:“励精图治,投入勤劳智慧多;尽力同心奏出和谐安定曲。”这泗门镇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头一件大事就是变水患于水利。因当时杭州湾南岸积沙增多,海涂北延,但海潮还时常侵袭,乡民备受海患。当时的县令谢景初亲自率众建筑海塘。
谢景初(1020—1084),字师厚浙江石牌坊,号今是翁,宋富阳县人。谢绛子。初以父荫为太庙斋郎。庆历六年(1046)登进士第,授大理评事。旋任余姚知县,任内政绩卓著:发动民工,修筑堤坝,缓解海潮冲决之患;制订“湖经”制度,统一管理农田水利,抑制豪强侵湖为田及抢夺灌溉用水,以保障农业生产正常;管理海盐生产,严禁偷煮海盐,规定盐民必须依法纳税,增加财政收入;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与当时王安石、韩玉如、谢景平齐名于吴越,被誉为“四贤”。
这块牌坊后矗立的帆形大石块,上书“古塘”两个红漆大字。这古塘就是近千年前谢景初带领民众始建于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的水利工程,全长9000余米,史称“大古塘”。
后来,又过了150年,到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又有县令施宿率民众复修沿海堤塘。他在任约六年,为余姚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史传他“关民大计则勇毅任之,致姚百废俱兴”,颇有政声,口碑极佳。最突出的是修筑海塘以御海潮,是余姚海塘大规模改筑石堤第一人。他深入民间调查,听取各方建议。面对衙内司库空虚,无法支应民工缗钱的现实,选公直强干、德高望重的乡绅十五人,分段修筑海塘计四万二千尺,其中石堤四段计五千七百尺。也就是采用当今流行的“责任承包制”的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筑海堤任务。
由此可见,大古塘的建成是古代官府的一大功绩,也是古代姚北人民的一大喜事,大古塘在余姚历史上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这座以牌坊为开园标志的的古塘公园,纪念的就是近千年以来,官府带领民众治理海塘的历史。
2023年5月11日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