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天官坊这对牌坊残柱是老街的记忆,而甪里街上状元牌坊两根残柱早已不在。
■薛家煜
船过了三牌楼,沿甪里河向西航行。不远处,一前一后,向北有两个支流汊口。两条小河绕东塔寺院一周,成了一进一出的入寺水路。甪里街上为这两个汊口,分别架了俞家桥、小俞家桥。早年,到东塔寺烧香的船,经东栅去的进俞家桥,由城里来的进小俞家桥,可谓殊途同归。
三牌楼隔河对岸有汪状元坟,而它非状元牌坊。那么,为这位状元歌功颂德的牌坊在哪里?2005年,我收集到一张东塔弄土著蔡泉观老人手绘的东塔弄平面草图,解开这个疑问。
草图下端,小俞家桥左侧,平湖塘边(甪里河、双溪后统称为“平湖塘”),文字注:“此处原有状元牌楼和接官亭”。
小俞家桥边的状元牌楼和接官亭标注,是绘图人对乡邦文化所思所记,敬重和爱戴的倾情体现。纸上的古迹、历史的记载,那牌楼、那亭子,曾是为嘉兴状元汪如洋所置的历史建筑。汪如洋(1755—1794),字润民,号云壑,秀水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状元;官修撰,入值上书房,后典山东试,任云南学政。
小俞家桥,约在后来的冶金厂大门处。上世纪40年代,东栅人进城,还能看到那里的两根牌坊石柱。它们是城东二牌坊——状元牌楼的遗存。
明清时,甪里街“人烟货物麇集,倍于城中”石牌坊照片,“绅商所居,门眉轻亘,宅基有深至十三进者,愈进愈将,深深然只见靴脚”。家住甪里街的汪如洋,与同居一街的巴金高祖李寅熙交往颇深,汪如洋著《葆冲书屋诗集》,李寅熙有《秋门草堂诗抄》等。他们吟诗唱和,是甪里街上一段佳话。而今,小俞家桥旧址西约500米处筑有纪念巴金祖居甪里街的“仰甘亭”。
老城区的天官坊,保存着一座牌坊的两根残柱,它是一个老街的历史记忆。小俞家桥旧处,如果那两根牌坊柱子保留下来,肯定也会是甪里街历史名人文化的重要印记。
俞家桥、小俞家桥,明崇祯《嘉兴县志》卷三“桥梁”记:“六(甪)里坊,奚家桥,东堍为常丰坊;小奚家桥。”
“俞”与“奚”,嘉兴老人读音类同。这便是蔡先生绘东塔弄平面图中“奚”成“俞”字的原委。
一字之别的记载,似一座老桥、一条老街石牌坊照片,解读乡邦历史的一册“课本”,也是追溯地方典故的一座“牌坊”。
船过小俞家桥,西去二里水路许,来到东马桥下。清《嘉兴府志》卷五“桥梁”记:驷马桥,在县东一里半。吕太常 以乡民入市,艰难跋涉,因建此桥,取驷马乘车之义。今名东马桥。
吕 (1449—1512),字秉之,官南京太常卿。东马桥,明天启二年(1622),里人倪继宗复修。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建。
1974年,在东马桥旧址重建双曲水泥拱桥,名东风桥,今存。
船过东马桥,再摇橹七八百米,就进嘉兴城了。
吕太常为官在外,造福乡里,后人楷模。东马桥,便民丰碑,弘扬有人。如此公益,桥畔是否立过吕 的功德牌坊?这城东四牌坊中的头牌坊,是否在东马桥畔?
今年初,市政协文史研究者国华先生要我将那张1907年三塔塘牌坊的老照片发给他。说是三塔塘有重建三座石牌坊的动议,此牌坊图片,供相关部门参考。这让我想起甪里街沿河曾经的牌坊。如今,那里已是景色宜人的沿河绿道。会不会有一日,这里也建一两座石牌坊,增添城东的历史文化气息?
清陆以諴《和鸳鸯湖棹歌》中吟唱:“行过马桥即半墩,绿波潋滟映前村。”思古怀幽,让我回到双溪、甪里河水路的旧时风光中。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