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
1、保国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的灵山之麓,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初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改名为保国寺。保国寺并不是以其宗教寺庙闻名于世,而是因为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寺内的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寺内还有天王殿、唐代经幢、观音殿、净土池等殿宇古迹。
2、天一阁: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10号,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3、秦氏支祠:位于宁波市月湖西畔的马衙街上,始建于1923年一1925,系秦氏族人秦际藩、秦际翰、秦际浩辈为祭祀秦君安一脉族系而建,时耗银二十余万元。该祠以南北为纵轴线,由照墙、门厅、戏台、正殿、后殿 、左右厢房等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群。戏台,是整座建筑中最华丽的部分,藻井设计最为巧妙,由斗拱花板昂嘴组成的16条几何曲线盘旋而上直至穹窿顶会集,中间覆以“明镜”,仰视如步入奇妙境界。
4、它山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旁,唐代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5、蒋氏故居:即蒋中正前后几辈的故居,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溪口境内,蒋氏故居系群体建筑,它包括丰镐房、小洋房、玉泰盐铺。其中丰镐房在溪口中街,建筑面积共1850平方米,大门、素居、报本堂、独立小楼系原有,为清代建筑,其余都系蒋氏1929年扩建。小洋房为三间二层楼房,西式,前临剡溪,后依武山, 建于1930年。玉泰盐铺乃蒋介石出生之地,前后两进,前进三间一弄楼房,后进为平房,清末以来,盐铺曾两次失火,房屋系1946年所建。
6、庆安会馆:位于宁波市区三江口东岸。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落成于咸丰三年(1853年),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舶商航工娱乐聚会的场所。是中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又是江南现存仅存二处融天后宫与会馆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之一。沿中轴线有宫门、仪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后殿、前后厢房等建筑。建筑装饰采用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宁波传统工艺,堪称宁波近代地方工艺之杰作。
7、庙沟后、横省石牌坊:为宋、元时期古建筑,庙沟后石牌坊位于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横省石牌坊位于浙江省鄞县五乡镇横省村。两座牌坊皆为墓道牌坊,现墓道已毁,墓主无从考证。它们都是二柱一间一楼仿木结构石坊,坐东向西。前者石料采用鄞县西部产的“梅园石”,后者石料采用鄞县东钱湖镇的“椅岙石”。
8、东钱湖石刻群:位于宁波鄞州区东钱湖,已发现有多座墓葬横省石牌坊,墓道石刻遍布,堪称石刻艺术大遗址。其中融古代哲学、美学、生态学等于一炉的石刻艺术精品,当推南宋时期“一门三相”的史氏望族墓道石刻群为最,它包括宋冀国夫人叶氏太君墓道、宋太师越国公史诏墓道、宋太师齐国公史渐墓道、宋卫国忠献王史弥远墓道等。
9、龙山虞氏旧宅建筑群:位于慈溪市龙山镇册下村,当地俗称天叙堂,是近代中国民营资本家虞洽卿赴上海经商发迹后在家乡营造的私宅。由相对独立的两部分、共五进建筑组成。前三进于1916~1919年建成,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后二进于1926~1929年建成,为西洋式建筑,是整个虞氏旧宅的主体建筑和精华所在。前后两部分之间以一条宽3.5米的长弄相隔,前窄后宽,形似“吕”字。
10、宁波天宁寺塔:位于宁波海曙区中山西路206号,天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年),寺已毁。寺前原建有左右两塔,左塔于清光绪年间崩,现存者为右塔。因塔砖上“咸通四年(863年)造此砖记”铭文,故又称咸通塔,俗称乌龟塔。系五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9平方米,残高12米。
11、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历经1700多年历史。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佛教禅宗名寺,中国佛教“五山第五”。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
12、天童寺:位于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佛教禅宗五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佛国”。全寺占地面积7.6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8万余平方米。有殿、堂、楼、阁、轩、寮、居30余个计999间。寺院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东、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拥。
13、慈城古建筑群:位于宁波市江北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镇。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
14、宁海古戏台:现存约有一百二十多处,多有戏台藻井。而最精美者即崇兴庙和岙胡胡氏宗祠三连贯藻井、戏台,及以下浦魏氏宗祠和潘家岙潘氏宗祠为代表的二连贯藻井、戏台,各以精美的工艺形式展现在世间,单藻井戏台数量更多,也不乏有精美之作。藻井,古代多用于重要建筑上,也常见于戏台之中。在实际功用上,它起着扩音与拢音的作用,使舞台艺术更臻完美。
15、江北天主教堂:位于宁波市江北岸新江桥北堍“三江口”北岸,整个建筑群由主教公置、本堂区、及若干偏屋组成。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钟楼,造型具有典型罗马哥特式风格。
16、钱业会馆:位于宁波市战船街10号,是昔日宁波金融业聚会、交易的场所。始建于民国十四年,是一座占地1500余平方米,由前后二进,亭台楼阁、园林组成的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其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前进廊舍环绕;两旁石刻、碑记;中有戏台;后进议事厅,是旧时宁波金融业最高决策地。
17、二灵塔:位于宁波鄞州区东钱湖镇二灵山,四面七层,高9米,塔心中空而四周密封,构筑粗犷,肃穆古朴。下为须弥座,塔身第一层高1.2米,上刻"福延圣寿"、"保国安民"的匾额,各层面积依次递减。四壁有壶门佛龛,刻有浮雕佛像,两旁有金刚立像。佛像造型庄重,金刚威武。每层腰檐,四角呈弧形翘棱,塔檐平缓,翼角有圆孔,原用作挂风铎。塔顶用锥形石板砌合,上置覆钵,中有塔刹。
18、林宅: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镇明路紫金巷,为清同治年间举人林钟峤、林钟华兄弟俩之住宅。整个住宅由头门、照壁、二门、照壁、轿厅、前楼、中楼、后楼等组成,左右配以厢房。门楼、照壁、影壁等处均有精致的雕刻,现尚存砖雕170余幅,石雕、木雕50余幅。宅西南辟有小园,为“兰亭”,藏有明董其昌书,陈继儒题跋的“兰亭序”贴石二方。
19、浙东沿海灯塔:是中国浙江省东部一批灯塔的统称,这批灯塔始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一部分灯塔为西方人出资建造,另一部分则为中国航海人士所建。建成后所使用的设施不断更新并一直沿用至今,至今仍在为宁波舟山港承担航标任务。浙东沿海灯塔是中国沿海开埠通商和近现代海事科技发展的见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0、王守仁故居:位于宁波市余姚,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大院。王守仁之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早年生活读书于此,王守仁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童年,并在日后曾多次回此故居居住、讲学。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为东亚古代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者。
21、锦堂学校旧址: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吴锦堂故居旁边,为爱国华侨吴锦堂为振兴中华、启迪民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在家乡独资创建。学校整体工程规模宏大,建口字形教学楼一幢,共计104间及杂平房19间,还辟有操场、花园、蓄水池、学堂河,历时3年,耗资23万余银元。
22、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南方七个游击战争根据地之一。
23、白云庄和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墓: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环城西路南段105弄30号,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清康熙七年黄宗羲应万泰等邀请于此设“甬上证人书院”讲学,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
24、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
25、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可分为早、中、晚3个发展时期,到南宋时停烧。上林湖越窑青瓷深受世界各国的钟爱,成为古代宁波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信使。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6、镇海口海防遗址:包括甬江北岸镇海区招宝山的威远城、明清碑刻、月城、安远炮台,梓荫山的吴公纪功碑亭、俞大猷生祠碑记、泮池(裕谦殉难处)、吴杰故居等八处;甬江南岸北仑区的戚家山营垒、金鸡山了台、靖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镇远炮台等六处。南北两岸合计共十四处。这些海防遗址,是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历史见证。
27、花岙兵营遗址:位于象山县,兵营最迟始营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续营并沿用至康熙三年(1664)张苍水被捕。是为数不多保存相对完整的古代军事营地或军事基地。兵营在选址、布局、构造等方面均反映出较高的营建思想、构筑水平与军事谋略,且兵营位置特殊、规模庞大、布局清晰、内涵丰富、年代明确,为研究我国明清时期海岛军事防御设施体系与海岛军事屯田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是现存明清军事设施遗址中影响较大、价值突出者。
28、永丰库遗址: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北侧唐宋子城遗址内。是一座宋、元、明时期大型衙署仓储遗址。遗址以两处单体建筑基址为核心,遗存有与之相关的砖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沟、水井、河道等众多遗迹横省石牌坊,出土可复原各类文物800余件,为确认宁波为我国元代第二大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在考古学上提供了重要实据,也是中国宋元考古的一次突破。
29、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围,是浙江省新近发现和发掘的又一处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超过3米,分为6个文化层,距今年代约为5500--7000年。出土文物中包括无数的植物遗存和动物遗骸及纺织工具等。
30、鲻山遗址:位于余姚市汇头乡西岙村鲻山东麓的三叉江桥东南(现属丈亭镇西岙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堆积厚约3米,划分为10层,文化内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时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积为主。出土文物1000余件。
31、塔山遗址:位于象山县丹城塔山东南麓,1988年被发现,1990年、1992年、2007年三期发掘1600平方米,使象山地域人类活动的历史,从春秋战国时期,上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堆积厚0.8-2.3米,分10个地层。时间跨度3000余年,早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商周文化。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