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为了多角度向市民展现村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乡村振兴等工作成效。近日,顺德区自媒体协会组织市民参与走进大门社区,感受这个有800多年历史的美丽村居的魅力。
大门社区位于大良街道105国道南边,南临德胜河畔,北靠105国道,德胜西路东西方向贯通其中,是顺德区主要交通枢纽。
视频↓↓
早在800年前,大门这个地方已有人在此居住,当年这个地方因离城五里而叫“五里村”,所谓离城哪里为坐标?据推测是以大良中心钟楼公园的钟楼为准。到了宋孝宗淳熙末年,有一位叫陶隐公的人见此处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便决定在此居住。他住下后发现,村后枕山(社亭岗)像一头躺着的鹿子,且此山与另外一山并峙如门,故将此地命名为“鹿门”。到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顺德建县,鹿门属古楼堡,遂又更名为大门。
历经岁月的变迁,如今的大门社区怀抱着12条自然村。它依山伴水,环境清幽;社区内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交错融合,河涌内有潺潺流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走在社区内的大街小巷,令你不由得放慢脚步,感受这淳朴的民风。
在105国道以西“顺德大道黄金走廊”的规划方案中,大门社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河网资源,被定位为“大门悠游水乡”,具有极大的前景价值和发展潜力。
北泉李公祠,大门变迁的见证者
提起大门的历史,不得不说到北泉李公祠,这里是大门现时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座祠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见证了大门的历代变化。2010年拨资重修后的北泉李公祠,已成为大门村史馆,以史地沿革、经济史话、文物建筑、风土民情、历史名人、社区建设等多个方面展现大门前身今生。
顺德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艳美在活动中谈到:大门社区很多文化风俗和古建筑都得到保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更要利用好这些传统元素,如古建筑活化、龙舟文化、历史名人事迹等。这些元素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可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大门的历史,点燃他们建设大门的热情农村牌坊大门图片,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仙洞: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大良公社党校的前身是鹿门仙洞,鹿门是大门的旧称,仙洞在解放初期曾作为金门乡乡府、大门生产大队办公室和大良公社党校。仙洞建于天运庚辰年(1940年),原来供奉吕祖先师。由大门旅港侨乡李学均在香港发动旅港乡亲李氏族人筹集资金而建,建筑面积为730平方米。
旧时的仙洞
“
据老党员回忆:在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仙洞作为金门乡乡府;60年代成为大门生产大队办公室,70年代初仙洞门前“大门大队”牌坊建成;约在1977年-1987年间成为大良公社党校。空置一段时间后成为制衣厂、酒厂等。仙洞凝聚了大门乡贤对家多的念想,有宝贵的红色文化要素。
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的重点打造项目,大门党校以党员教育基地为定位,在修复后进行展览布置,使其具有参观学习和培训教育的功能,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
大门党校效果图
乡村振兴:助力大门腾飞
大门社区将继续贯彻村改战略,从人居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改造升级!
图/卢燕玉 大门社区供图
大门北村工业区村改项目
项目位于大门大道西南侧,用地面积约350亩(其中90亩用地拟计划用于梁球琚职业学校改扩建项目)。目前主要从事塑料、五金、石材、电子印刷等行业生产,通过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优化完善公共配套设施,融合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大门整村改造项目
项目位于大门社区内,南国西路以东、105国道以南、德胜西路以北、白石路以西,共涉及12个股份小组,目前正计划开展前期服务协议签订及表决工作。通过科学规划、整村改造,融合河岸生态、龙舟游乐、古村文化等本土因子,着力打造具有“大门风味“的乡村生态旅游带。
大门大道及大门东路提升改造
项目位于大良街道大门社区,涉及大门路和大门东路,道路长约694米,其中主车道15米宽为双向四车道。为此,大门社区居委会计划投入250多万元,对沿线道两侧绿化、沿街建筑及公共开敬空间进行改提升,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推动社区乡村振兴建设。
大门银涌河整治项目
大门银涌河整治项目是桂畔海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一部分,2017年4月30日开始动工,合共19个子项工程,将于6月30日完工并通水运营;共截污10.61公里,清淤5.92万立方米,补水管道2.2公里农村牌坊大门图片,一座补水泵站和一座污水提升泵站,总投资约1.1亿元。
村容村貌的美化、公共设施的优化、人居环境的整治、片区价值的提升、水乡文化的传承、红色经典的再续…通过科学规划、改造提升、乡村振兴等举措,赋予大门更多的生机与活力,还原片区本真的风貌与精髓,促使水乡旧貌换新颜,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的蝶变。
部分图片/资料由大门社区居委会提供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